全国烤烟第一大县会东烤烟,四川凉山:“烤烟大王”点评会东烟叶, 清甜香烤烟手卷烟丝烟叶500g
全国烤烟第一大县会东,会东县自1976年种植烤烟以来,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引种试验、80年代推广发展、90年代快速发展、2000年后提质增效四个阶段。会东烟叶成熟度好,颜色桔黄,色泽光亮、饱和、色度强、油份足;大凉山“清甜香”烤烟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蝉联四届“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受到全国工业企业青睐,进入中华、黄鹤楼、芙蓉王、利群、苏烟、宽窄等重点品牌主料配方。
内在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质好量足,烟叶可用性高、配伍性强,被烟草专家誉为“金沙江畔一枝花”、“四川的云烟”。烟叶销售到省内外20多家大型烟草企业,已进入“中华”、“芙蓉王”等名烟配方。“十二五”期间,会东将抓住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新跨越,稳定年产60万担优质烤烟生产规模,努力把会东建成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有独特风格的山地“清甜香”型烟叶基地和全国替代进口烟叶基地。
2010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5.0万亩,产量达46.65万担,其中:中上等烟比例占88.56%,桔色烟比例占78.04%,烟农收入达3.43亿元。
会东县具有得天独厚古薄今的土壤、气象条件,会东烤烟色泽好,纯度高,保火力强,素有四川云烟的美誉。国际烟草专家佐天觉博士、国家烟草总公司领导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盛赞会东的自然条件可与津巴布韦媲美,是金沙江畔的一支奇葩。烤烟即是会东生产的擎天柱,又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在会东发展史上,烤烟生产富县富民,流芳异彩。
多年来,会东烟叶以特有的质量信誉,享誉神州大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网络。会东烟叶除满足省内厂家外,还远销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徐州、南京等知名大烟厂,成为这些烟厂主打品牌的烤烟配方。通过 2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烟叶生产上,全县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会东烟叶品牌有口皆碑,烤烟已成为会东县闯荡大市场,走向全国的拳头产品。
“今天是我第一天来卖烤烟,价格还是不错,我比较满意,200多公斤卖了六千多元。”来自鱼城街道团结村4组黄宗云笑容满面地从新云烟叶收购站走出来后这样说道。
8月23日,会东县各烟叶收购站点烤烟收购陆续开秤,全县2021年烟叶收购工作拉开序幕。记者走进新云烟叶收购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与繁忙,烟农们根据提前预约好的时间陆续来到收购点排号等候,工人忙着对烟叶进行预检考核、分级、定级、过称、打包等工作,烤烟收购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今年种了30亩烤烟,今年烤烟比较好,明年我会继续种植烤烟。”种植烤烟已有20多年历史的朱培元是鲹鱼河镇笔落村5组的烟农,一大早,他便忙着把烟叶装上车运送至烟叶收购站售卖。
新云烟叶收购站站长彭文贵表示,为确保烤烟收购工作有序进行,今年新云烟叶收购站收购政策还是坚持高纯度、不脱节、下线收购,今年烟叶收购价格与去年相比已上涨了5%,采取“专分散收”的收购方式,实行两小时一个时段,错峰收购,减少烟农在站等候时间,整个收购流程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烟农利益,促进烟农增收。
据了解,会东县今年种植烟叶27.8万亩,计划收购73.5万担,共设置39个烟叶收购站、12个临时收购点,预计收购期限为55天。(黄静)
9日,在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官发村,村民们忙碌着在烤烟育苗大棚间来回穿梭。烟农卢旺芬告诉记者,去年她家光种植烤烟这一项就收入了10余万元,谈及今年的种烟打算她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烤烟收益高,见效快,今年我家还要种个10来亩,争取也挣个10来万,帮孩子凑一凑,年底到西昌去买套房子。”
作为全国烤烟生产第一大县,会东县2020年烤烟年产值达10.65亿元。烤烟已成为会东人致富奔康、振兴乡村缺不得、离不开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会东县在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水电移民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早谋划、早发动、早安排,全力抓好今年烤烟生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17156户烟农的钱袋子。
2021年,全县烤烟计划种植面积27.8万亩,计划收购烟叶73.5万担,全县488个育苗点,育苗204.57万盘,可供移栽大田面积28.63万亩。目前,全县27.8万亩烟田,空闲地翻耕已完成90%以上,提埂开厢大约完成70%,预计4月10日全面完成预整地工作,4月20日进入移栽高峰期。
近年来,根据会东烟区土壤实际,会东县在土壤保育上主要采取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生石灰土壤改良“三项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数据显示,2018年,会东全县种植光叶紫花苕15万亩、使用农家肥8万亩、改良生石灰土壤3万亩。加之往年改良部分,全县26万多亩烟叶全部根植于生态沃土之上。
陈开兴回忆说,以往烟农从烟草公司买了种子自己育苗,因为技术不到位,壮苗率低、抗病性差。近年来,会东烟区依托合作社深化工场化集中育苗,实行漂浮式育苗、商品化供苗,为后期烟叶生长奠定了先天优势。2018年,会东烟区共培育壮苗167380盘,发苗前全部进行了病毒病检测,解决了烟农的后顾之忧,确保烟苗移栽后能够茁壮成长。
“基肥、追肥六四开,硝酸钾提苗见效快,测土配方巧安排,平衡施肥效益来”。陈开兴念的这段顺口溜,是会东烟区精准施肥的技术标准。他介绍说,肥料都是烟草公司根据本地土壤养分含量定制的,官方说法是“配方式生产、套餐制供应”。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吸烟与健康的今天,如何减少农药、重金属残留,烟叶安全性工作十分迫切。实施绿色防控,保障生态安全,成为会东烟农和烟草行业的共识。
2018年,会东县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模式,采取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减量化精准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烟草主要病虫害发生,无人植保机、蚜茧蜂、七星瓢虫、黄板齐上阵,全面加强烟区生态安全。
对这一点,陈开兴感叹:天上飞的、田间挂的、叶上爬的,一股脑儿都涌进了烟田,为烟叶质量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2018年,会东烟区实施无人机植保服务2.98万亩,使用生物食诱剂烤烟虫害诱捕器防虫0.44万亩。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23.54万亩,占烤烟计划面积88.69%;繁放七星瓢虫防治蚜虫3万亩;食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1.2万亩;黄板防治有翅蚜、病毒病快速检技术全覆盖,有力保障了烟叶质量安全。
烟叶长势再好,如果不适时采收、科学烘烤,价值也无法体现。这几年,在会东烟区,成熟采烤已成为烟农自觉。“下部叶要适当早采,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4-6片充分成熟一次性采收,旱天采露水烟,晴天要在上午采,一点都不能马虎。”说起烟叶采烤,陈开兴妙语连珠,不输烘烤专家,而且讲得更接地气。
四川会东 烟叶收购量连续六年全国第一
深秋的会东大地,烟叶金黄,瓜果飘香,处处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广袤的土地、优越的光热、独特的气候……让这片土地成为种植优质烟草的最适宜区域。近年来,会东县不断强措施、优结构、抓规范,烟叶收购量、烟农收入、上等烟比例、均价四项指标连续9年全省第一;烟叶收购量县域排名连续6年全国第一,实现了从“量大”到“质优”的华丽转身。
强措施,夯实种植基础
站在嘎吉镇嘎吉村山顶俯瞰全村,水泥路平坦宽阔,纵横交错;房舍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微风拂过,烟叶的清香沁人心脾。
该村地处嘎吉镇3500亩现代烟草产业核心区域。近年来,依托烟草配套工程,全村靠种植烟草致富奔康,大部分人家买了农用车,生产生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采访中得知,嘎吉镇现代烟草产业园区共建有水窖1725口约5万立方;水池9口约700立方米;管网2条约17 公里;小塘坝1口约8万立方米;沟渠114条约168公里;机耕道45条约47公里。同时,购置农业机械599台;建设密集式烤房690座、普改密烤房397座、烟夹123套、新能源生物质烤房148座、建设育苗中棚446个、整理土地5处约5800亩,行业投入资金达6800余万元。而全县,仅2020年,在嘎吉、乌东德、姜州、堵格、野租等乡镇,共建成机耕道10条约6公里,沟渠2条约5公里;新建新能源烤房1012座,烟叶调制设施项目修复1039座,育苗中棚200套,烟草农机(回潮机) 60台,烟夹1740套,密集烤房1053座,行业补贴资金达650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我们种植烟草的劲头越来越足,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指着门口通到地里的烟基路,嘎吉村6组烟草种植户杨安才难掩内心的喜悦。
据悉,嘎吉镇2020年种植烟草19814亩,产烟56281担,烟农收入9500余万元;而会东县,2020年19个乡镇种植烤烟27余万亩,种烟村242个,户均种植面积达14亩。
“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会东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大力改善烟草种植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为做大做强现代烟草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结构,确保提质增效
平坦的机耕道纵横交错,三面光的沟渠流水潺潺,稀稀疏疏的农家小院散落在潺潺溪流边,好一幅生态、和谐的新农村景象……这是记者在淌塘镇看到的一幕。
淌塘镇地处高二半山区,“种一大片,收一小箩”……这是过去当地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依托烟草配套工程,这里的群众依托现代烟草产业致富奔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家今年种了45亩烟,产烟8620多公斤,超产烟叶2500公斤,总收入34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8万元。”淌塘镇木树村烟草种植户张学斌喜滋滋地说。
采访中得知,为提升现代烟草产业效益,会东县不断加大烟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烟草产业现代化进程。2019年,该县新建600座生物质烤房、900座密集烤房、27套烤房加热设备更换、740套烟夹、200套育苗中棚、60台烟草农机、2条沟渠5.1公里、10条机耕道硬化5.58公里等烟水、烟路及定额补贴项目通过验收,仅此几项,行业补贴达3400余万元;2020年,新建153座新能源烤房、612座生物质烤房,更换建设1012座烤房加热设备,仅此几项,行业补贴资金1300余万元。
同时,狠抓“三措施”“六确保”,不断改进种植方法。特别是2020年,会东县严格按照州局(公司)《2015年烤烟大田移栽技术规程》,坚持标准发放烟苗、标准移栽,把“大窝深栽、环状施肥、浇足定根水、带药移栽、地膜全覆盖”作为大田移栽的关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我们种的是放心烟,从育苗到出售都有烟技员跟踪服务,质量有保障,收入有保障。”说起烟草品牌打造给烟农带来的好处,淌塘镇白龙村烟草种植户卢付明喜在眉梢。据悉,他家今年种植28亩烟草,收入了18.2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万余元。
抓规范,打造一流品牌
鲹鱼河镇马头山村,距离县城约30里。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自然村,蓝瓦白墙的房舍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土质肥沃的山间台地上。该村2020年共种植烟叶5246亩,全村烟叶产值3600余万元。
今年45岁的李富军是马头山村烤烟种植大户。2020年,他家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的方式共种植了烤烟148亩,产烟叶27000余公斤,收入110余万元。
“烟基工程减轻了种植烟草的劳动强度,技术指导让烟草质量有保障,我们的烟草年年都能卖出好价钱。”李富军乐呵呵地说。
据悉,为打造“国家级优质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会东县严格按照“工商协同、单元实施、整县推进”的要求,以“提高质量水平,突出风格特色”为重点,不断规范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烟草种植水平。2010年,该县以合作社为依托,聘任“1+N”烘烤技术指导员270名,烘烤技术指导达6万亩;开展采烤技术培训60余次,参训烟农3000余人次;实施黄板诱蚜27.3万亩、开展烟蚜茧蜂、七星瓢虫控蚜各4万亩、安装各类诱捕器2.2万套;开展废旧地膜回收15万亩、农药包装袋回收10万亩、推广新能源烤房2317座、利用清洁能源烘烤烟叶4.5万亩、落实农残快检检测车1辆、发放9个种类快检试纸22900张。
同时,在烟叶收购工作中,该县通过坚持原收原调、专分散收、精准收购等措施,不但有效提高了烟草质量,也有效规范了烟叶收购秩序,确保了烟农利益最大化。
烟叶飘香乐万家,一年花胜一年红,金灿灿的烟叶为烟草种植户带来一茬又一茬丰收的喜悦。截至11月6日,会东县县烟叶收购工作全面结束,共收购烟叶70余万担,均价30.4元,烟农收入10.65亿元,烟叶收购量、烟农收入、上等烟比例、均价四项指标连续9年全省第一;烟叶收购量县域排名连续6年全国第一,现代烟草农业落笔之处,精彩纷呈。
- 会员:
- 咨询日期:2024-08-23 10:14
- 会员:
- 评价日期:2024-08-23 10:14
comment_text